第17节(1 / 2)

两个孙子,可都是他们刘家的根!若是都能读书成材,别说刘三婆子,就是刘老三都只有高兴的份。

当初小火把六岁的时候,两个老人也曾想过要不要让大孙子进学,但族学不需要用银子,笔墨纸砚却是得烧钱的。

那时候,小儿子刘华也已经到了快要科考的时间,两个老人考虑到科考的费用,最后还是把这想法按捺下去。

本来想说小儿子考上了,之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把大孙子也送去读书。

两老是真不知道后续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。

分家以后,大孙子读不读书就不是他们这爷爷奶奶能管的。

刘三婆子就算想管,也没有那个心力,她手中的银子也就只剩棺材本,还有给小儿子存的看病药钱。

这两笔银子都是动都不能动的。

读书有多耗银子,两个老人比谁都晓得,老四与老四家的是什么性子,他们同样清楚一二。

两个老人都还担心这一家子的未来生计,读书这事是想也没想过。现在,各房各自揣着的银子是有数的,真要用来读书,恐怕也就只能识几个字,想要靠读书出头却是不可能的。

没想到这两个懒货终于有点当父母的样子,总算想为底下的三个儿子拼上一把。

刘三婆子老怀安慰。

倘若儿孙能够愈来愈好,这不住在一起似乎也没什么,反正都在同一个村子。

这老宅的四边周围,先前为了能扎根在石水村,族人都是抱团地住在一块。

这边的院子看似挺大,但若真要多养几头猪,这确实是一件难事。

就算能养,养猪的味这么大,左邻右舍又都是老族人,怎么可能不顾忌一下?

刘三婆子会生气,也真如陆秋所想的一样,老人家是舍不得大孙子。不然,今天换作二房偷瞒着买地,刘三婆子肯定是过耳就忘,压根儿就不会放在心里。

于是,四房买地起房的事情也算是正式过了明路。

第18章 各房的动静 刘贵和刘醒果然一对亲兄弟……

临近夜晚的时刻,土坯的屋子染上一片的昏黄,刘荣端着从灶房拿来的饭菜进屋。

一个大男人从来没有在灶上做过活,因此灶上的手艺自然称不上好。

何锦娘吃上了两回以后,这手上筷子就不愿意再动上分毫。

刘荣是疼妻子的人,哪里能见到妻子饿着肚子。

于是,他只能麻烦上大房的人。

让大嫂李招娣在做饭时,顺带连他们三房的也一起做了。

当然,麻烦别人不能没点表示,每天做上两回饭,三房就得给大房一文钱。

可别小看这一文钱,两文钱就能在镇上买上一个喷香的包子,所以这一文钱真不算少。

尤其,这时候的人家里大多都是自己自足,要不是缴税以及柴米油盐等是必须的,一年到头都不见得能花上多少铜钱。

好在三房不只有分家银子,何锦娘本身的绣活,每月也是能有进帐的。

不然庄稼人家,谁敢这么花钱?

这简直比名声远播的四房夫妇还要败家!

不过,大房拿了好处,保密都来不及,就怕其它二房也盯上这样的好事。

因此,哪怕刘荣不用特别交代,大房人的嘴依旧比谁都还要严实。

这败家的名声也就没有传了出去。

比起刘荣自己亲自上手做出来的饭菜,确实还是大嫂李招娣能入的了口。

何锦娘动上竹筷的次数,就不是刘荣做饭时能相比的。

媳妇吃的下饭,刘荣高兴是高兴,可每天做饭都得给钱,刘荣的心里不是没有愁绪的。

何锦娘的绣活能赚钱,但这银子是媳妇的,刘荣向来不会拿媳妇赚的钱。

就像这次,刘家两老分家给的银子,何锦娘不会上手的道理一样。

两夫妻的相处颇有泾渭分明的感觉。

偏偏刘荣这大傻子,似乎没发现什么不对,依然捧着一片真心地对待自己的媳妇。

盘中的猪肉,是刘荣特地去镇上买来的,就是因为最近何锦娘的胃口变小。

大房看着份量不多的猪肉,不是没有一些心动,只是刘荣这人固执起来是说不通的,他和大哥刘富的性子极像,耳根子软归耳根子软,但这种人一旦心里认定什么的话,几乎就是一根肠子通到底。

猪肉是买来给何锦娘补身体的,其它人是不能动的。

坚定着这念头,刘荣是半点也不为所动。

哪怕大嫂李招娣暗示了半天,依然无法从刘荣的嘴上讨到好处,这让时常端着温柔好人面孔的李招娣,差一点就要面临破功。

不晓得自己把人差点呕出血,刘荣把一块肥滋滋猪肉夹进何锦娘的碗里,他咧着嘴角自以为贴心道:“看妳最近都没吃些什么,所以我特别去买这猪肉来让妳补补身。”

当初,小火把为了丁点油腥,就想吵着炸知了猴,这几乎占了大半的肥肉,对于乡下农家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好东西。

何锦娘的视线定在碗中的肥肉,如同羽扇的眼睫似乎略微垂落下来,一股嫌弃从眼中快速掠过,一点都没让任何人察觉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