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0章 449.西陵劳军(1 / 2)

牛吏 天下九九 3014 字 2天前

赵熹骑马从庐江出发,马不停蹄地走到邾县,此地在大江北岸,处在西陵和沙羡的下游,距离西陵还有几十里路。

赵熹从当地官员口中得知,西陵和沙羡都已被围,道路已经不通了。汉军的兵锋甚至已经抵达西陵以东,邾县附近已经出现汉军斥侯的身影了。

邾县县令极力劝说赵熹留下,在邾县主持“大局”。这位五十余岁的县令已经被前线的战事吓破了胆,生怕西陵和沙羡被破,马援大军东进,那么邾县将直接面对马援的兵锋。

他熬了大半辈子才当上这个县令,此时却恨不得这位子是别人的,他甚至请求大司马另派县令过来,他愿意让贤,挂冠辞去。

赵熹有点哭笑不得。

真是什么人都有,还有急着甩官帽子的。

这邾县县令实在是没用,敌军未至就想逃跑。现在的郡县长官多吃香啊,为了减少战争成本,进攻方一般都是到城下先劝降,不投降的再往死里打。只要邾县令举城投降,立即就会变成建世汉的功臣,依旧是吃香喝辣,高官得做,甚至更胜从前。

可是这货椤是窝囊成这样,连投降都不敢,只想着弃城出走,躲了这差使,怪不得他在官场混迹多年,五十多岁才熬上个县令。

赵熹很庆幸,多亏遇到这么个怂货,否则这邾县早晚得丢掉。他没有挽留县令,也没有处置他,而是让他把印信留下,赶紧走人。老县令喜出望外,交了东西就走了。

赵熹召集县中官吏,说道:“县令无能求去,我已准之。如今大敌当前,有谁愿当重任,署理县事?我持节来此,有权力任命官员,只要身负才学,可以胜任,现在便可任其为邾县县令。”

一般来说,虽然此时做这县令有点风险,但仍旧会有敢于任事之人,为图显达来挑这副担子。可是在场那么多人,却没一个人吱声。

赵熹很奇怪,又问了一遍,眼光在众人脸上扫来扫去,还是没人站出来,看来邾县官员都很谦虚。

赵熹于是请大家坐下来,让他们一个个地发言,以便估量众人的能力。开始时大家还只是说套话敷衍,在赵熹的追问之下,慢慢地开始说些实际的东西,各种意见、牢骚、建议挖出了不少。赵熹这才了解到当地的情况。

前些天越骑将军刘宏大大劫掠了一通,离着最近的邾县受害最巨,粮抢走了挺多,青壮拉走了不少,搞得现在县里人财两空。邾县不仅要防着敌军,更要防着自己的军队,防不胜防。

敌军来了还能比划比划,政府军来了地方官员连个“不”字都不敢说。百姓被劫,怨气都冲着官府,可是官府也很冤枉,这县令就是个背锅的。

没人没粮,还不招人待见,这县令谁干谁是傻子。

赵熹大概知道了县里的事情,便说道:“我持节前来,便是要到前线整肃军纪,有些将士劫掠之事,大司马已有耳闻,命在下一定要严办。大司马知道前线缺粮少兵,已自庐江发兵,不日抵达,大批粮草,已在路上。”

能力出众的人就是这样,他不局限于上司交给的任务,而是勇于担起更重的担子。邾县之事本非赵熹职责所在,可是他遇到了,立即就当成了分内之事,想法子去解决。

经过他一番说辞,邾县官员的心里又有了盼头,大家商议之后,公推县里的长史做县令。赵熹与吕长史一番长谈,也觉得他是个人才,便任命他为邾县县令,将县事交给了他。

前线道路不通,赵熹只好暂时停止前进,只在周边巡视各县。他渡江到了对岸的鄂县,重新宣扬了大司马的安排,稳定县内人心,帮助加固城防,两县在他的努力下重新步入正轨,进入备战状态。

赵熹将前线的情况写了一封信,派亲信从路上快马加鞭送回庐江。他向吴汉说明长江防线的重要性,要求向前线派兵,并运送粮草,巩固前沿防线。

马援大军顺江而下,粮草军械都顺水而走,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。水上行军,战争成本比陆路降低许多,而且进兵速度也快了很多。如果任由江夏战局这么发展下去,马援兵马的势头起来了,不仅仅是荆州,恐怕扬州之地也将很快不保。

从邾县向东,大江将进入山区,江北是山,江南是山,陆路狭窄,两岸数座城池,夹江而立。这一段数百里区域正是咽喉之地,可以进行层层防守,迟滞马援军前进,将其出蜀以来势如破竹的势头打下去。那么即使最终江夏不保,也会为下游争取到战争准备的时间,免得整个扬州迅速崩盘。

眼下吴汉作为南部战区最高长官,占据了淮水和大江流域的广大地区,虽然此时南方比较落后,尚未像后世那么发达,但是这几年罹兵祸相对较少,经济破坏程度小,以这么广阔的地盘供养十几万大军完全没有问题。

赵熹提醒吴汉,这里不是敌占区,而是他们自己的领土,不需要再以劫掠为生。他们有国家机器,可以合法地薅羊毛,薅来的羊毛要抓紧往前线支援,这么发达的水系,是马援的优势,也是吴汉的优势。

赵熹当然还记得最重要的任务,那就是去西陵解决侯登的问题。于是他自邾县、鄂县征发船只和士卒,派人溯流而上,向前线打探消息。逆江而上的队伍走到半路,正好遇到侯登派来传令的人员,这才得知前线虽然紧张,但是西陵和沙羡以下,航道还在他们掌握之中。

赵熹听说水路畅通,立即弃了马匹,坐船逆流而上,抵达西陵。

江夏太守侯登在皮理的劝说之下刚刚动了点投降的心思,马上听到朝廷派来劳军的人到了,就好像是被千里之外的大司马吴汉猜到了他的心思,立即派人来收拾他。

这个惊吓着实不小,侯登一时呆坐在那儿,不知道该说什么好,直到旁边的皮理喊他才回过神来。

侯登脸色有点难看,问皮理该怎么办,皮理脸上却带了喜色,说道:“姊夫,这是好事啊!”

侯登一时没反应过来,“什么好事?”

“姊夫,您如今手里只剩下半个江夏郡,投诚过去,份量有些不足,此时朝廷来了个持节的钦差,正好一刀砍了,拿他的头前去请功,稳得一个列侯。”

侯登又吓了一跳,脸色更加难看了。

今天好像就是他受惊的日子。

对于投降这事儿,侯登是动了心,可是还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变化过程。他还没有准备好现在就和朝廷翻脸,如果杀了钦差,那就是铁了心干到底,回不了头了。

他本就不是个当机立断的人,此时更加犹豫了。

皮理说道:“钦差早不来晚不来,偏偏在这个战事吃紧的时候过来,说不定就是冲着姊夫来的,姊夫要是不动手,或许大司马就要动手了。”

侯登也有点疑惑,前线打得如火如荼的,道路说断就会断掉,钦差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过来,明摆着是对他不放心。要是大司马对他起了疑心,凭吴汉那种名声在外的杀伐决断,说不准真会对他下手。

他思忖半晌,说道:“我先去将钦差迎进来,探探他的口风。你立即安排人手,埋伏在府内厅堂里。今日我要为钦差接风,到时你听我摔杯为号,即刻出来将他杀掉。”

侯登临出城时又不放心地嘱咐道:“一定要听我的号令,我若不摔杯,你不可造次轻动!”

皮理嘴上答应着,心里却拿定了主意。他这个姊夫为人不错,能力也还可以,但就是决断不够,做事不干脆。今天他就要替姊夫下了这个决心,到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,冲出来就把钦差杀掉。那时候姊夫便没了退路,不降也得降了。

两个人各自动着小心思,此时钦差赵熹已经在船上等了许久,却依旧等不到有人来迎接。

赵熹心道:“这么久不来出迎,说不准就在安排什么隐秘之事。看来这侯登果真是靠不住,怪不得大司马对他不放心,”

这时对面有数十条船过来,船上皆是执戟的卫士,声势着实不小。江夏太守侯登站在船头,离着多远便笑着施礼,说道:“侯某军务繁忙,迎接来迟,死罪死罪!”

赵熹笑道:“侯太守为国操劳,只有功劳,何谈罪过,对于侯太守这样的国之柱石,大司马一直是钦敬有加,特地派赵某前来,奖掖将士,传达问候之意。”

侯登见他不过二十几岁年纪,十分年轻,心里便先去了几分戒备之心,又见他并未带兵前来,只有百余个随从,更是放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