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没有开启残酷的土地革命,不过通过行政以及经济手段,加上大量失地百姓的迁移,认为制造佃户荒。
加上朝廷不许抛荒的严令,直接将两淮和黄河以北地区的田地价格,打压成了白菜价。
朝廷此时顺手收购,在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下,算是比较温和的完成了土地国有的步骤。
之后,铺设轨道交通,开始大规模公路桥梁建设,都没有遇到来自地方上的过多阻力。
又有海外资源的大量涌入,朝廷的财政收入一年高过一年。
此时的大明帝国,按照某些腐儒的说法,就是已经中兴了。
当然,在陈英看来还有太多不足,不过他懒得继续讨人嫌。
一口气当了三十八年内阁首辅,比起嘉靖朝的严嵩都要夸张,早就引起朝堂其他派系,以及皇帝的不满了。
他干脆直接告老还乡,反正此时的陈家,基本上控制了关中西北之地,还有东北地区,以及西域地带。
可以说,朝廷只能控制中原腹地的县城以及大城市。
地方上,名义还是控制在乡绅地主手里,其实全都落入了武道修士的控制之下。
武道兴盛,对于社会的影响可谓极为深入。
什么乡绅地主,什么宗族势力,比起拥有强悍武力的武道修士而言,屁都不是。
正好,这些年大明帝国的武者数量,出现了爆发式增长。
他们大部分都是经过了系统培养,而且还学会了不少的谋生知识,可不仅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。
这些武道修士,基本上都在六扇门挂职,通过六扇门形成了一张巨大网络。
只要好好利用六扇门内部的资源,想要发家致富相当容易。
就算没有什么经济头脑,只是单纯的出卖武力,也能混成一个小康水准。
这些武者分散在整个中原腹地,很轻松就能抢夺原本属于乡绅地主,以及宗族势力的利益和权利。
他们有武力,又有六扇门作为靠山,根本就不怕所谓的官商勾结,迅速掌控了朝廷放弃的乡村控制权。
这些武道修士一旦控制了乡村控制权,行事作风自然比原本的乡绅地主,还有宗族长老要宽和多了。
主要是,已经成为地方豪强的武者们,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,根本就不是依靠剥削乡村贫农,自然嘴脸不会那么难看。
特别是从陈家训练营出来的武者,一个个发达之后有样学样。别的不说,单单就是在家乡建立私塾和医馆,而且还是收费极其便宜的那种,就足够仁义了。
关键是,他们建立的私塾和医馆,都是和陈家的一系列产业对接,根本就是陈家人才培养体系的底层系统。
而有他们本身作为榜样,受到影响的乡村百姓,也愿意让自家孩子进入私塾学习一些实用技能。
当然了,科举做官依旧是大明帝国底层最好的出路,可寻常的乡村百姓家庭,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脱产读书人的花费?
还不如在武者开办的私塾,学习各种能够养家糊口的技能,若是运气好的话甚至能够前往各地的陈家训练营接受培训。
可以说,随着时间流逝,整个大明北方地域的风气都逐渐有了改变,不再是一位的文贵武溅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