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晏少年时 第15节(1 / 2)

晏晏少年时 蒋淮琅 2222 字 4天前

造型,口号,费多大事儿啊,没点进展还行?

“呵呵。”钟莹装傻,“晏宇哥你在说什么?我们快走吧,晏辰该等急了。”

晏辰等的头上都长草了,才看见他哥和钟莹一起出现,气哼哼:“哥你干嘛去了,不是说在教室门口等我吗?”

晏宇眨了眨眼:“我...我上楼拿东西去了。”

“拿什么?”晏辰怀疑地看了看他藏在裤兜里的手,又问钟莹,“莹莹你怎么在这儿?”

钟莹不知道晏宇心虚个什么劲,光明正大溜达溜达,用得着结巴么?

“你拿成绩单,我也拿成绩单,我怎么不能在这儿?放得早,遇见晏宇哥,就陪他去博爱楼看看还有什么遗漏的文具没有,我们等你都等好久了呢,你考得怎么样?第一还是第二?”

顺利转移话题,晏辰肩膀一松,嘴巴撅起来了:“别说这个,烦死了。”

“叶文松又压你一头?”

“他挑衅我你知道吗,他考了第一就来挑衅我!”

“挑衅?过分啊,他说什么了...”

晏宇看着弟弟和钟莹并肩走在前头,比比划划说得热闹,长长呼了一口气。再见钟莹,总感觉有哪儿不太对劲,心里一会儿闷一会儿乱的是什么症状?

钟莹回到家,见她姐瘫在老钟屋里,头发也不梳,圆领衫大睡裤邋邋遢遢,手边搁着一篮葡萄,电视上播着济公,边吃边看,间或发出傻乎乎的笑声,小日子过得好不快活。

“什么时候填志愿啊?”

钟莹洗了手,捏了一个葡萄塞嘴里,半酸不甜的,很快吐了出来。

钟静斜她一眼:“志愿?高考前就填过了。”

“啊?怎么会这样?”钟莹大吃一惊,她光知道估分,不知道还有先填志愿后高考的神操作。

“一直都这样啊,预考之后填志愿,填完再高考。”

“那要是预考考的好,填了个好学校,高考发挥失常呢?”

“命。”

钟静一个字堵住了钟莹的嘴,这年头高考生也太不容易了,光努力学习还不够,还得看命。她不禁为自己两年后的命运担忧起来。

定定神,又问:“你报的哪所大学?”

“华大啊,还用说么?”钟静懒洋洋的,“从初中起它就是我唯一目标,第二志愿我都没填。”

“......”忍着要吐血的冲动,钟莹道,“爸知道你这么任性么?”

“全家都知道。”

气人啊!又一个气死人不偿命的,学霸真讨厌!看着钟静太后似的姿态,睥睨天下的眼神,钟莹冷笑,本来不想打击你的,可你太狂妄了!

“姐,你猜晏宇估分多少?”

“六百八吧。”她还是懒洋洋不在意的样子。

“......你怎么知道?”

“预考他考了六百七十六,正式考还能比这差?”

原来不是不在意,而是被打击过了。钟莹一瞬间又转换心态,开始同情她了:“姐,高考不是学习的终点,你以后还有超越他的机会。”

“呵呵。”

“......”

这放弃自我爱谁谁的笑声,是被打击麻了?

第19章 告别小聚

八月初钟静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她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,确定录取后,又开始严格自律起来,每天早起跑步,上午练书法,下午去图书馆泡三个小时。

家属院这个月喜事连连,古北平考上了金陵理工,钟静考上了华大,后勤部给他俩发了军属助学奖金,一人两百元。古军医和老钟瞬间成为群羡对象,恭贺赞誉不绝于耳,成天笑得合不拢嘴。

三个舅舅联合给钟静办了谢师宴,在珠州大饭店席开四十桌。“热烈祝贺钟静同学考入x华大学”的条幅拉起来,鲜花,气球,鞭炮一个也不能少。大舅二舅西装笔挺,小舅老钟军装严正,舅妈们个个悉心装扮喜气洋洋,站在门口迎客收礼跟结婚似的......

钟莹不知道姥姥家的人脉圈竟然那么广,四十桌全坐满,还有些小孩子没地儿坐被家长抱在腿上。主桌专门留给钟静的班主任,各科老师,教导主任,还有个副校长,一个个眼圈浮肿,脸泛油光,一看这个月就没少喝。

姥姥红光满面,全程搂着钟静,客人们一拨接一拨过来道贺,她时而笑逐颜开,时而动情掉泪,跟亲戚们感慨:“孩子争气,惠珍泉下有知也高兴。”

钟静成了个吉祥物,她不用干别的,就坐在那儿摆出笑脸,挨个儿跟来客握手,让别人“沾喜气”,或者接受络绎不绝的合影。钟莹亲耳听到有一个人跟摄影师说:“照片多洗几张,过塑烫字,就写和华大高材生合影留念。”

钟静生挺俩小时,饭都没吃几口,也够累的。

自家吃完了吃古家,古家吃完了还有谁谁家孩子也考上了什么什么学校,高考季,谢师季,喜酒喝不停。

若是搁在往年,钟静这光宗耀祖的大名不仅会出现在自家条幅上,还会出现在学校的大喜报板,甚至珠州日报上。

可惜今年另一位大神横空出世,她无奈屈居人下,名字委委屈屈列在第二位,录取学校和惊人分数仿佛都刺激不到人们的眼球了。

晏宇,总分六百八十三,以数理化英四门满分的优异成绩成为s省状元,全国并列第一。

钟莹听到这个消息时,跟钟静说,并列第一,不是独一无二的,咱们国家地灵人杰,盘龙卧虎,以后总有人治他,你心里舒服点没?

钟静回了她一个白眼。

晏家没办喜酒,也没有接受日报省报采访,低调的像不曾发生过这件事一样。可是晏宇的名字仍然随着一中校园内外横幅竖幅喜报的宣传,校长和教育局领导的卖力吹捧,传遍千家万户。